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后浪推前浪,秦国变法师于魏国,魏国被哪个国家灭的

更新时间:2023-12-17 14:00点击:

春秋时期,田地都归诸候国所有,在耕作上又分公田和私田。初期公田是为了村社内用于祭祀、聚会、救济之用。私田以一百步为亩(每亩相当于现在的0.312亩)作为一个分配单位,按好孬为标准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家分田百亩,三年一轮换。诸候按一定比列收税。每年开春先由族长带队村民耕种公田,再各自耕种私田。后来公田收成成为祖长们的私产,公田种植积极性受到挫折。私田也原由原来的自耕农霸占,另外在公田之外开垦的私田也在不断增多。

战国初期,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牛耕技术的发明、水利灌溉工程发展、农作物一年两熟的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一方面人口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农民有了剩余劳动时间。小亩制也很难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各诸候国从自身强大的角度出发,魏国、楚国、齐国、秦国等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其中魏国、秦国先后变法成功,达到了富国强民、对外扩张的目的。

一、魏国变法

(一)魏国变法的背景

魏国是从晋国分化出来的。春秋末期,晋国由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赵氏、韩氏把持朝政,所谓六卿。在不断的相互斗争中,范氏、中行氏最先被灭。随后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一起灭掉智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赵、韩为诸候。在三国分晋之前,赵魏韩就完成了开阡陌封疆,采用大亩制的改革步骤。其中魏氏、韩氏采有200步为亩,按20%抽税;赵氏采用240步为亩不抽税。

(二)魏文候执政理念

魏文候从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在位执政50年,礼贤下士,不拘一格从各国招徕人才,有强烈的发展壮大魏国的欲绝。治国理念和教育文化方面,以孔子弟子卜子夏为师,又以再传弟子田子方、段干木为友,开办西河派教育,对官员治理国家和地方、民众道德理念有很大影响,也为变法推行起到了保障作用;以李悝、公孙豹、公子成、翟璜等治理国家或地方,又以吴起、乐羊治理军事。

(三)变法主要内容

1.尽地力之教

“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盗寇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实,殖于疆场。”要求小米、黍子、麦子、大豆、麻类五谷间种,以备某种作物受灾再其他作物弥补之意。精耕细作,快速收割;在住宅周围和田地边上种上瓜果蔬菜。这实际上属于农业技术范畴的规范。魏国人口密度高,地少人多,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田租收入是很有成效的。

2.平籴法

为了调整丰年与灾年粮食均衡供应,魏国将收成年份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并为三个等级下的粮食价格定了标准。在丰年时以上等价格籴入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存,在灾年时以下等价格向平民出售。这样避免了粮贱伤农和粮贵民难的两难局面。

3.制定法经

李悝撰次诸国法,统成一部《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这些法律均为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和民众不受不法侵害的,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起到保障作用。

(四)魏国变法成效在军事方面的体现

魏国先期疆域仅包括陕西境内沿黄河韩城南部、渭河以南华阴左右、山西省西南部及东南部、河南省北部包括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河北大名、广平以及山东冠县之地。在变法以后,国力大为增强,为了解决其地少人多问题,更为了称霸中原,先后向西向东拓展了大量土地。

1.从公元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国不断向秦国黄河与洛河之间的河西之地发起攻击,最后将秦军全部赶至洛河以西,全面占领了这片5000平方公里左右的肥沃土地,并把中原文化和温和的管理理念带到这里,当民秦民从思想上归附于魏国。

2.向中山国发动大规模进攻。魏国和中山国中间隔着赵国,魏国向赵国借道,先派乐羊、太子魏击,后又命西河守吴起会合进攻,经过三年时间,终于灭了中山国。

3.公元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魏国联合赵国、韩国讨伐齐国。从山东鄄城东北直追击到山东平阴,进而攻入齐长城。直到齐国屈服。

4.公元前400年,魏国联合赵韩伐楚,又于公元前391年大败楚国与大梁(现河南开封西北),从此大梁便为魏国所有。

二、秦国变法

(一)秦国变法背景

1.正当魏国变法图强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秦国正处在四代乱政时期,秦献公被国内公族排挤,逃到魏国,亲眼目睹了魏文候、李悝的变法过程以及变法以后侵夺秦国河西土地的整个过程。公元前385年献公回国即位,首先借鉴魏国经验,废除活人殉葬制度,在国界周边设立直接管辖的县,按每五家编成一伍,打击和摆脱了大部分守旧势力。为后来孝公变法扫除了障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21岁的孝公继位。继位尹始,孝公就在国内下令:“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陽,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孝公先是回顾春秋时其祖宗穆公的伟大成就,又讲了四代乱政时期的秦国没落,再叙述了献公的政绩,最后表示坚决继承先辈们的遗志,立志强秦,并许下有人若出奇计助他强秦,情愿封高官、封疆土。

在此重赏之下,两年以后,在魏国不得志的公孙鞅来到了秦国,开始配合孝公变法。

(二)变法内容

1.秦国经过三年的变法准备,于公元前357年进行第一次变法。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重罚。据著名历史学家杨宽考证,当时商鞅是从魏国带着李悝编篡的魏国法经去的。在内容上与魏国法经一致,但要严厉的多。连坐就是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建立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一人犯法,一伍一什内的全部人员都要受到处罚。如果有人犯法,同什之人不予告发的话,同犯者同罪。如果有人告发了,就可以得到斩敌首级相同的奖赏,如果不告发要判腰斩重刑。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按军功赏赐二十等爵。斩得敌人甲士头颅一个给爵一级,并委以50石俸实禄的官职。二十等爵制是一种等级,等级越高特权越重,包括占有耕地、住宅、还可以用以抵刑。而国君的公族们如果没有军功也不能列入公族簿籍,不得享受宗族特权。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秦国本来地广人稀,所以把开荒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把各类人都限制到农业上,扶持小农经济发展。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2.公元前350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

(1)废除贵族井田制,开阡陌封疆。这种改革早在几十年前赵国等就已实施。就是废除原来的小亩制,改为240步为一亩,每夫100亩的授田制度,并按此收税。这一方面废除了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又以法律形式承认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

(2)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由君主任命,直接对君主负责,而不是原来分封制下的继承制。加强中央集权控制。

(3)迁都咸阳,一方面图谋向东发展,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纠缠。

(4)统一度量衡标准。这对统一赋税制度、俸禄制度和以后的商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秦国一升容积相当于现在205.15立方厘米,一寸相当于现在2.305厘米。

(5)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提倡人尽其力,防止家有余粮寄养不劳作之人。一方面增加粮食总产量,另一方面为加强军事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以秦孝公和商鞅主导的变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此后的130年里,直到秦始皇消灭包括魏国在内的山东六国,统一天下,都是在变法的基础上取得的成就。

三、两国变法之异同

(一)两国变法都是在所谓有道明君主持下的变法,且两位君子生命周期都比较长。就法不可避免地要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部分人都是当权派,必然遇到强有力的阻击,而有了志向远大的君主撑后台,才能有效的打击保守势力,为变法扫清障碍。象商鞅变法,不仅遇到秦国贵族甘龙、杜挚的阻碍,甚至太子也犯法。而魏国在李悝变法时遇到阻碍较少,因为魏国早在晋国时已变过一部分分配规则,当期变法主要集中的如何发展好农业生产、提高国家收入方面。魏文候在位50年,秦孝公在位24年,这对于变法的持续执行和强化至关重要。但吴起在楚国推行变法不足10年,楚怀王就去世了,变法成果随即被破坏。

(二)两国变法时间上,秦国比魏国晚五六十年。一是秦国被严格限制在崤山与黄河以西,信息闭塞,二是正处在四代乱政局面下,当政诸候君位都时刻不保,更没精力去研究变法。有魏国前期变法的成套经验,前期秦献公已借鉴一部分,商鞅临去之前又带去了魏国法经蓝本,也少走相当长的一弯路。

(三)秦国与魏国地理环境,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上有很大不同,反应在变法内容上也有所不同,魏国提倡的是把有限的地种好,秦国提倡的是把有限的人力用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尽最大努力地去扩大耕田面积。

(四)在对待人民态度上有最大的不同。秦法是用连坐同罚、轻罪重罚来把人民训服,而魏国在孔子思想影响下采取温和的方法,为人民提供安全平和的生活环境。也许还是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秦国地处偏远的关外,周围与戎荻杂居,人民无可逃逸,但魏国四边都是开放的,如果居住环境包括受压迫程度过重了,有可以用脚投票,溜之大吉。按照人类一般发展历史,应当是魏国更符合人性,但也得放到不同的环境来看,就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说,秦国的办法更有力于集中优势力量来扩大地盘,消灭对手。而放在和平环境下可能魏国对人的理念更利于发展。

(五)秦国的奖罚制度既严厉又诱人。这是以后在与魏国多次交战之中,反复辗压魏军的重要因素。秦军被称作“虎狼之师”,冲锋之前有的不带头盔,不穿护甲,赤着上身就叫着冲向敌阵。前面讲到,秦国按所得军功,特别是杀敌人数来加官进爵。从一级到二十级爵位,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如做官,取得土地、田宅、奴隶,享用食邑上的租税,为自已或亲人赎身减刑,甚至死后可以墓上树碑种树都有不同的标准。这种重赏勇夫的规定,足以让秦军士卒为此而拼命。

秦国正是因为采取轻罪重罚、有功重奖的激励办法,才能在以后的扩张中常胜少败,长驱直入地马踏中原,统一了中国。而统一后还在沿于这套办法来约束和管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原人民,20年左右就被赶下历史舞台。秦的灭亡有着各方面的原因,而这种制度性错误应当占据相当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