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古代匈奴人的狼骑兵,汉武帝采取什么战术?霍去病、卫青百战百胜

更新时间:2023-12-04 23:00点击:

自我国具有文字以来,就有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记载,这些游牧民族骑兵与中原农耕文明交锋时,往往都是以少胜多,这些游牧民族依仗强大的骑兵力量,来无踪去无影,超强机动性,他们居住地也是逐水草而居,中原农耕民族,并不惧怕游牧骑兵,但是对外战争成本十分高昂,后勤保障压力非常大,往往大军出动时,游牧民族可以后退千里;此后,条件适宜时,游牧骑兵又卷土重来,扰得中原政权疲惫不堪。

周而复始,这些游牧民族早已摸透了中原政权的秉性,往往趁乱世而入,偷袭得手建立政权,例如五胡乱华时期那些小政权;凭着强大骑兵战斗力,合纵连横建立四个政权的沙陀人,强势一时建立辽朝的契丹人,雄踞东北的女真族,以及建立欧亚大帝国的蒙古族等等,由此可见骑兵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了解下秦汉时期骑兵简史。

秦朝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稳定统一战果,随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同时囤积粮草,修建驰道,修缮秦国、赵国、燕国三国的边境长城并且“据河为塞”建立北方防线,做好积极的防御准备。秦始皇经过几年的短暂修正后,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向北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地。

这时秦军面对匈奴游牧骑兵采取的战术是,战车、步兵、骑兵多个军种合成的大兵团协同作战,在军事战神蒙恬的天才指挥下,将匈奴赶至阴山山脉以北,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决定性胜利,并收复了河南地。此后,秦始皇又向北部边境地区大量移民,并且修筑长城,秣马厉兵,对匈奴严阵以待,从此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

西汉初期中原骑兵并不是骑兵,而是骑马步兵:西汉时期,由于双马镫和马鞍形制不完善,中原骑兵骑马,上马之后,便用双腿夹紧马身来稳定身躯,这就是跨马式骑乘姿势;采用这种方式骑马,骑兵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在马上作战杀敌,而是首先保证自己能够安稳地骑在马上,不被颠簸掉来。

此外,这种没有马镫、马鞍形制的跨马式骑乘姿势,骑兵的视线很容易受马头遮挡的影响,不利于骑兵辨别方向,这种骑马方式除了要时刻用双腿夹紧马身外,还必须一手握住马缰来控制马匹和保持身体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双腿和双手都没有解放出来,中原骑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可想而知,这不是真正的骑兵,而是骑马步兵,或者说是骑马弓弩手,其作战方式是士兵利用战马快速机动战术,迂回至敌人后方或者侧方,然后下马,再张弩射箭射杀游牧敌军。而所带弓弩是有数的,这就需要中原骑兵必须几倍于敌人的力量才敢用骑兵冲击。

那么匈奴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人记载“儿能骑羊,引射鸟鼠;少长,射狐兔。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知,匈奴儿童从小就训练骑羊而不是骑马,那是因为匈奴同样没有装备实用的双马镫和形制完备的马鞍,只能通过骑乘不带鞍具的羊来模拟骑马训练,减少儿童不必要的伤害,另一方便,光背的羊比带有原始鞍垫的战马,骑乘难度更高,能通过这种加强性的训练提高儿童骑乘平衡能力、骑术效果。

正是匈奴儿童从小经过这种高强度军事化训练,这个时期,虽然汉匈双方在骑兵装备上没有多少差距,但是骑兵的驾驭战马能力,匈奴人是要秒杀中原骑兵的,尤其在山地、溪流等复杂地形中驾驭战马的能力,要明显高出中原骑兵许多。

《汉书·晁错传》记载“匈奴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也;险道仄道,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也;风雨罢劳,不饥不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由以上资料可得知,跋山涉水,中原马不如匈奴马;骑马射箭,中原人技术不如匈奴人;长途行军,中原人不如匈奴人,这仗还怎么打?

对于地形来说,匈奴在山地的优势要比平地大得多,“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将匈奴骑兵引入平原地形上,发挥骑兵的冲击力,利用车骑部队集团冲锋优势,近距离作战,迅速击溃缺乏近战能力的匈奴骑兵。但是,匈奴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从不轻易在平原地区与汉军交锋,除非优势特别大。在一次战役中,名将李广正是吃透了骑兵不敢下平地的心理,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向匈奴大军攻击,在黄昏时分,匈奴被李广心理战所迷惑,被迫撤兵。

中原骑马步兵在经过加强训练和武装配置后,在装甲比率和肉搏能力上可以与匈奴人抗衡,但是匈奴骑兵的骑术能力,那种上山下阪,边骑马边射箭的能力对中原骑马步兵具有相当大的优势的。这样一来双方交手就出现这样的状态:

在超远距离上,中原骑马步兵凭借着强弩射程和杀伤力优势,外加人数优势可以集中压制住匈奴骑兵。在中远距离上,匈奴骑兵可以利用战马速度抵消中原骑兵步兵的射击速度,在战马飞驰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匈奴骑兵弓箭和骑射技术,对中原骑兵形成绝对优势。在近距离上,中原骑兵的装甲率,肉搏能力都不甘下风,往往凭着绝对的人数优势获胜。

总之,中原骑兵希望远距离作战或者近距离肉搏,而匈奴骑兵凭着快速灵活的机动战术,总是保持不同距离,并且根据战局要求主动选择撤退或者进攻,从而使自己与汉军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

以匈奴为例,游牧骑兵都有哪些优势呢?

1.匈奴人身体强壮,战斗勇猛,拥有长途行军的耐力,有的骑兵甚至几天不下马,可以日夜兼程,极具远超突击能力。

2.匈奴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对阵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优势巨大;机动性极强,突击能力强,利用战马配合冲击力大增,步兵根本无法抗衡;需要少量或者根本不需要后勤补给,加上全民皆兵,具有走哪打哪的机动优势。

3.在作战中,战术灵活经常能够利用骑兵优势进行快速迂回包抄战术,瞬间形成优势兵力,加上统帅指挥效率极高,未等中原部队反应过来,已经功成而退。

4.匈奴具有游牧民族兵马合一的军事体制,瞬间能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也是他们多次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关键因素之一。

5.匈奴在战斗中善诱兵之计,匈奴人从小就在恶劣环境中成长,逐水草而居,军事上并没有明确的守城概念,不会过多强调防御体系,讲究以快制胜。此外,多使用诱兵之计或者打埋伏战来击垮敌军,“白登之围”就是刘邦亲自率兵攻打匈奴,中了冒顿单于的诱敌之计,被围困七天七夜。

此外,以游牧为主的匈奴经济却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汉制汉”的策略首先被匈奴应用,他们优待降将,并且善于运用这些汉将来打汉军,不仅能利用汉将熟悉汉军作战方法给予汉军重创,更能在心理上给汉军以沉重打击。

面对游牧骑兵这些优势,中原政权应该怎么办?我们继续往下看:

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去征讨匈奴,结果却在白登地区被匈奴骑兵围困,差点全军覆灭,“白登被围”的惨痛教训,让汉朝皇帝更加重视骑兵建设和战马的繁育。汉初一共有多少骑兵呢?根据汉高祖刘邦发布的年诏,西汉初期全国军队大约有60万人,按照20比1的步兵与骑兵比例计算,大约才30万人,如果加上韩信的2000骑兵和现有的5000骑兵,西汉拢共骑兵总数不过3万人,这根本就无法与拥有几十万骑兵的匈奴相比。想报白登之仇的刘邦顿时失去了与匈奴对抗的信心,转而寻求和亲政策向匈奴求和。和亲政策只是暂时的,刘邦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养精蓄锐,积蓄国力以试图待机反击匈奴。

经过白登之围,汉朝统治者刘邦意识到,要想打败匈奴,军事力量是不可缺少的,要想与之对抗,就要有真正的骑兵部队,而骑兵的基础是战马,因而刘邦开始注重马政建设。

西汉是如何建设马政?

《汉书·高祖纪下》记载,“诸侯子在关中者,其归者半之。民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仪注》记载“算赋”,“为治库兵车马之用。”

首先,恢复生产,刘邦让士兵复员回乡,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减免的税赋,或者征收的税赋直接用于马政建设。其次,出台乘舆制度,传驿制度以及交通运输用马制度,严格规定了各个等级的官员车马驾驭的标准,减少民间用马;此外,汉承秦制,在朝廷仍旧设立马政机构,在以官方养马为主体情况下,还鼓励民间养马。

到了文景时期,实行马复令,即民间一家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全家三人的徭役,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养马业的发展,使得西汉初期,马匹数量逐渐增加。汉景帝时设马苑三十六所,养马官奴婢3万人,饲养战马30万匹。

汉武帝时期更是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建设马政:

1.从民间赊马,朝廷先从民间征用马匹,以备急用,过后付款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具有掠夺性,老百姓也反对,但这是非常时期所采用的非常办法。

2.以献马替代徭役,战事频繁的时候,爵以下的人要想免除徭役必须献马。

3.官假母马,朝廷将母马借给老百姓饲养,三年后归还官方幼马一批,这样不仅朝廷获得了马匹,百姓也受益。

4.改良马种,《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

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改良马匹质量,曾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购买匈奴马种,由以上资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汉匈边境马匹交易十分火爆,这这也是汉军引进良马的主要来源。此外,汉武帝为了获得最好战马,还曾派李广利两征大宛以求良马。

战马是骑兵的基础,中原王朝是农耕民族,所以战马是发展骑兵的主要障碍,帝国要想拥有大规模骑兵部队,必须保证充足的战马。经过文景之治发展后,战马充足,汉武帝才发展几十万骑兵部队,从而敢于主动对匈奴出击。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骑兵作战都利用了哪些战术呢?笔者经过查证详实的史料,总结出如下几点:

前面笔者讲了,要想在战斗中形成优势,与匈奴等游牧民族骑兵交战的距离要么就远点,用弓弩射击,要么有近战肉搏,千万不能在中等距离,否则,游牧骑兵疾驰而知,利用战马速度冲击,利用马上弓弩射击得手后,立即四散。汉武帝对方游牧骑兵采取的办法是利用方阵、圆阵、或者长途奔袭,迂回侧击等战术。

方阵,整场战役的一个大方阵由数个小方阵组成;其中正前方的正方形方阵,由步兵与弓弩手组成;骑兵和车兵单独组成长方形方阵,这个方阵战术,早在汉文帝时李广衰落百名骑兵追击三个匈奴骑兵就曾用过这种阵势。

《史记·李广列传》记载“广令骑长张左右翼。”

汉武帝时期,在骑兵数量多的情况下,大多采取这种方阵,将大规模骑兵集团,分割成几个小方阵,布置在主将的前后左右,方便灵活指挥调度,应付来自各方的敌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将军出定襄。有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将军出塞千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令武刚车,自环为营,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万骑。汉益纵左右骑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士马尚强,匈奴再战不利,单于遂乘六驘,壮骑数百,冒汉围而出。”

以上资料使用的阵营就是典型的方阵,前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分成各个方阵,中间还有骑兵、车兵、步兵方阵,卫青让前方阵5000骑兵拼杀匈奴,又将车兵围城环形,以防止匈奴突击,再命令左右翼投入大量骑兵投入战斗,围歼匈奴首领,匈奴单于落荒而逃。

圆阵,西汉时期李广以4000骑兵面对上万匈奴骑兵就是采取的圆阵。

《史记》所载:“广为圆陈外向,胡急击之,矢如雨下,汉兵死者过半,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圆阵大多拥有被包围的防守之战,李广被包围后,命令部队围成圆阵,不主动出击,即使汉兵被射死过半,李广不让士兵射箭,仍然保持阵型,待匈奴迫近时,一击而中,突破包围圈。

长途奔袭,迂回侧击:卫青在与匈奴作战时,多采取这种方式。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

汉武帝面对这次匈奴突袭,一方面命令李息从代郡出发,正面出击;另一方面,命令卫青从云中出发,绕到匈奴后方,奔袭高阙,切断白羊、楼烦王与匈奴王廷之间的联系,然后飞兵南下,突然扫荡至陇西一带,收复河南地区,实现了汉武帝对匈奴之战的第一步战略构想,接触匈奴长期以来对长安的威胁。

《汉书·霍去病传》记载“病率戎士逾乌盭,讨脩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几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皋兰下”,可以看出霍去病千里突袭,大获全胜;在战斗中千里突袭迂回战术,“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于青”, 作战纵深和战果都很大。

这种长途奔袭,迂回侧击的战术,被后期霍去病应用的炉火纯青,霍去病日夜行军,深入匈奴腹地千余里,迂回侧击,六天战五国,打败匈奴邪王和休屠王;又向东疾驰与匈奴王进行遭遇战,以3000残兵斩杀匈奴二王,霍去病这次赢在出其不意。

此外,霍去病在河西二战中,又是出其不意绕到匈奴腹地,捕获匈奴王室数十人。最后,霍去病又千里突袭大漠,一直打到狼居胥山,直接对匈奴东王庭进行大扫荡,彻底解除大汉百年边患。

综述,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做了长足的准备,发展经济,启用桑弘羊对内改革,为帝国积累大量财富;增强国力,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提供有力保障,派出汉朝使者出使西域,搞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策略,建设马政制度为帝国发展战马;同时又培养卫青、霍去病这一代战神等等,总之,汉武帝打匈奴是其深谋远虑的结果,无论在战略上,战役上和战术上,汉武帝都亲力亲为参与其中,我们从汉军骑兵与匈奴作战的对阵战术可见一斑,正是有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通盘考虑,才有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百战百胜的战果。

无论匈奴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汉武帝都胸有成竹,匈奴再犯,汉武帝肯定会说:霍去病扫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