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真穷吗?他的朋友圈都是县长、省长、部长

更新时间:2023-12-04 15:20点击:

蒲松龄画像

01、

蒲松龄,字留仙;1640年(明朝崇祯十三年)生于今天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蒲松龄的先祖并不是汉人,而是元朝时期迁居到山东的中亚地区的色目人,这可是蒲松龄老先生自己说的:

按明季移民之说,不载于史,而乡中则迁自枣、蓟者,盖十室而八九焉。独吾族为般阳土著, 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秩, 不引 桑梓嫌也。

蒲松龄这段话出自蒲松龄手稿《般阳土著·族谱引》,蒲松龄这话的意思是说淄川这个地方(般阳为淄川旧称)的老百姓,十有八九都是明初从河北以及江苏北部、河南西部迁移过来。蒲松龄所说的“枣”指的是枣庄,在金国之前,枣庄并不算是“古山东”的范畴,在北宋隶属于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到了金国时期才隶属于金国的山东西路。

只有他们蒲家是从元朝就开始定居在淄川,他们这一支蒲氏的先祖叫蒲鲁浑,这其实是汉译,他的原名是阿布·拉赫布(abu raheb)

当然,到了蒲松龄这一辈,淄川蒲氏已经完全汉化了,和普通汉人没有区别。

淄川蒲氏虽然在元朝时期曾经有人担任过总管(五品)高职,但是进入明朝后200多年来都是以务农为生,一直到蒲松龄的高祖父才终于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秀才里成绩比较出色的邑廪生。

之后蒲家接连出了几个秀才,可一直没有人能中举人,这也变相证明了举人是真的很难考;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本也想考秀才,但是到了20多岁还是没能考中,只能去学做生意,结果生意还做得比较不错,使得蒲松龄家成了当地的富户。

不过等到蒲松龄到了读书的年纪,由于战乱以及蒲槃家子女众多的缘故,蒲松龄家的家境慢慢变得一般了。

蒲松龄雕像

年轻时候的蒲松龄绝对算得上“神童”,他19岁第一次考秀才,就获得了县、府、道三试第一的好成绩考中了秀才,然后这也就是蒲松龄科举成绩的终点,之后他再也没有能考上举人。

蒲松龄从26岁开始就开始了他当私塾先生、幕僚——回家应试——落榜——写书——做私塾先生的生活,周而复始。一直到七十岁,凭借自己的年龄到限,当上了岁贡生。

乾隆《淄川县志》卷五《选举志·续贡生》:“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辛卯岁贡。”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蒲松龄太穷了,他有秀才的功名,日子比一般老百姓好过得多。

蒲松龄虽然一辈子没能考上举人,但是他交往的都还是当地士绅以及官场中人,比如后来官职户科给事中的孙蕙、康熙二年考中举人的淄川人袁藩、康熙朝的刑部尚书王士祯、淄川知县张嵋、康熙朝湖广总督喻成龙、顺治朝的刑部左侍郎高珩、候补主事朱缃,朱缃虽然官儿小,但是他的哥哥朱绛在康熙朝官至广东布政使;另一个哥哥朱纲在雍正朝还做到了云南巡抚。

大家可以看一看蒲松龄的朋友圈,虽然蒲松龄本人算不上富裕,但是能和这么多达官贵人交往,说明他家的经济条件还算是不错。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5年,76岁的蒲松龄在自己家中去世,虽然他一辈子没能考中举人,但是他给全世界留下了《聊斋志异》,当年那些需要他仰望的官场朋友,到今天必须依靠他才能被我们这些后人所认识。

蒲松龄之墓

02、

蒲松龄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蒲箬生、次子蒲篪、三子蒲笏生、四子蒲筠生。

蒲松龄活着的时候,曾为子孙编制了谱系命名用字,共32世。按谱系命名中“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显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的排列。

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经过山东文史馆工作人员走访调查,蒲松龄家族依然还生活在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只是蒲松龄长子蒲箬生这一支已经前往东北谋生了;在蒲家庄居住的是蒲松龄次子、三子以及四子的血脉。

而按照蒲松龄的遗嘱,他的手稿以及画像由长子以及次子分别保存。

而当时蒲松龄次子这一脉的蒲英潭还保存着蒲松龄的画像,1953年经过多次动员,蒲英潭将保存的蒲松龄画像捐献给了国家。目前蒲松龄画像依然保存在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内。

蒲松龄手稿真迹

而蒲松龄手稿的捐献则更具有传奇色彩。

蒲松龄长子蒲箬生这一支的后人蒲价人在清咸丰年间,因和同族发生了子女过嗣纠纷,举家远走东北,定居沈阳。

蒲价人也把世代归他家保管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聊斋杂记》抄辑稿及六丈巨幅《聊斋行乐图》一卷都带到了沈阳。

蒲价人把《聊斋志异》手稿及《聊斋杂记》稿后传给了长子蒲英灏,而《聊斋行乐图》则传给次子,没想到后来次子不肖,将后《聊斋行乐图》廉价变卖,至今下落不明。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蒲英灏供职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帐下。期间依氏向蒲英灏借阅了《聊斋志异》手稿,先阅半部,而后以另半部相兑,但阅毕没有归还,所借半部手稿也杳无音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蒲英灏奉命带队镇守辽宁西丰县,家眷安置于此,蒲英灏去世时,将《聊斋志异》半部手稿传给五子蒲文珊手中。

民国二十年(1931年),奉天省长袁金铠得知蒲文珊家藏有《聊斋志异》半部手稿,便和蒲文珊商借。

蒲文珊推辞不过,亲自携带手稿面交袁金铠,后来袁金铠有意收买半部手稿,蒲文珊深知,如出卖了手稿,不仅可获得一大笔巨款,也可借机走上仕途,反过来,如不答应,打击迫害也会接踵而来。

然而,蒲文珊想到了先父的遗训,想到了祖宗的业绩,毅然回绝了袁金铠。

之后,日本人和汉奸们又垂涎于手稿,愿出重价购买,均遭蒲文珊回绝。

新中国成立后,蒲文珊先后向政府捐献了《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及《聊志杂记》稿。蒲文珊经常向子女们说:“现在手稿能由国家保存是物得其所,是手稿的真正归宿。

聊斋园

03、

改革开放之后,蒲松龄居住在淄博蒲家庄的后人们决定依托蒲松龄这位祖先,走农民办旅游的路线,带领全村民众致富。

他们在当时村支书蒲文君带领下,先后走访了山东大学以及山东艺术学院多位专家,通过专家论证,他们决定先在蒲家庄建蒲松龄艺术馆以及狐仙园两处景点。

而当听到蒲松龄老家要建蒲松龄艺术馆的消息后,启功、赵朴初、臧克家、姚雪垠等名家纷纷慷慨泼墨,为蒲松龄艺术馆留下精品墨宝。

而狐仙园则完全按照《聊斋志异》里的描述来建造,给人一种身历其境之感。

狐仙园

蒲松龄艺术馆和狐仙园一推向市场,立刻大获好评;初战告捷后,蒲文君决定再接再厉,1992年,蒲氏后人们在蒲文君带领下推出了占地300亩,以聊斋宫为主干的聊斋园规划图,总投资达到了2500万人民币。

那可是1992年的2500万人民币。

目前聊斋园依然是淄博著名旅游景点,在相关旅游网站上评分达到了3.9分。

不要觉得3.9分太低了,要知道聊斋园里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修建的建筑,能达到3.9分的评分已经是相当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