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环境影响社会心态,政策还需科学制定

更新时间:2023-08-19 21:24点击:

个人心态是涓涓细流,微不足道。社会心态是磅礴伟力,不可小觑。

不同于个人心态,社会心态没有主观能动性,因而主要受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

影响社会心态的主要环境类型

这种环境包括一个社会所面临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以哲学为主导,又以生的哲学和死的哲学为主要线索,引导人们认识和思考世界是怎样的,自己是怎样的,应当为了什么而生,为了什么而死,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落脚在“三观”上,即形成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一个社会内各种组织机构的运作情况是否顺畅,是否有效,是否便利,是否高效。表现为个人能否在有正当需要的时候,从这个社会中获得他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可及性),以及获得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便利性、有效性、效率性。落脚点是生产和供给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硬道理,是生存的基本保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一个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生态情况,既包括江河湖海、名山大川,也包括植被草木、花鸟鱼虫,还包括一个社会对原始自然环境的人文改造和建设利用。

环境对于社会心态的必然影响

环境本身对于社会心态就有着重要影响。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对于处在这一社会内部的人,影响也各不相同。好的环境有助于让社会心态往好的方向发展。坏的环境增加社会心态朝向坏的方向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环境必然受到政策的影响。只要有政府机构的存在,必然要采取措施管理社会,就必然会制定各类政策。那种无政府、无政策的“自发型社会”,现在估计很难见到。如真的有这样的无组织的自发型社会,那估计也会是局面比较混乱的社会。因而政策通过影响环境,进而影响社会心态。也就是说,政策成为环境影响社会心态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中,也还包括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落实过程中,政策执行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环境本身无所谓好和坏。好和坏的标准,由社会来判断。具体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由可以代表某个社会的特定组织来判断,通常根据执政需要来判断,比如政府;一种是由社会内部的全体成员来判断,通常是凭心理感受来判断;一种是由社会外部的某些外部势力或其他组织来判断,通常根据外部势力的特定需要来判断。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判断,都离不开基础的事实,比如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有什么样的自然,人们的感受如何。

政策环境对社会心态的正面影响

人文环境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人文环境,对社会心态有不同影响。这要看社会所处的时代,需要引导社会成员朝向哪个方向。比如,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后,中国社会在引导全体中国人朝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方向共同努力奋斗。这是很多社会所没有的统一的人文环境,必然让全体中国人方向明确,心态安然,从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干大事。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在一个社会内的生活和活动,离不开方方面面地支持和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民生。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等这些方面的社会政策,可以给社会大众带来心理安定感,让人们安心从事自己该做的事情,并激发出创造性和向善的力量来,进而促进社会进步。

自然环境的影响。美丽的风景,总会让人心旷神怡,令人乐在其中。一个社会的自然风景,可以涵养社会成员的心灵之美,激发出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一个好的环境中,人们才更加能够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进而逐步达到美美与共的社会效果。但这些都不是天生就有的,社会成员需要教育引导,自然环境需要建设规划。在这方面,好的政策必然起到好的促进作用。

政策环境对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

人文环境的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对社会心态形成积极的引导趋势,或者已有的人文环境相对恶劣,那么都容易催生负面的社会心态。简而言之,恶劣的人文环境容易把人们导向罪恶的深渊。这种情况,历史上有过,今天也依然还有。历史上,周礼崩坏,紧接着而来的是春秋战国的纷乱时代,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斗争残酷,君臣相杀,父子相害,夫妻离弃,很多行为令人发指。即便是在今天,在一些地方,也仍然存在着观念落后的情况,比如对读书的态度,对女性的态度,对宗教的态度,等等,都对社会心态有着不良的影响。良好的人文环境也不是自发就能形成,而是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政策引导。

社会环境的影响。恶劣的社会环境容易让人们产生反动心理,催生反动言论和行为。一般来说,倾向于刺激出社会大众形成“推翻旧社会、打造新社会”的冲动情绪。进而导致形成各种社会矛盾,产生更多社会混乱。如果没有好的社会政策出台,改变民生艰难的状况,那么整个社会心态无疑会是极端消极的。当初国民党统治时期,上海物价飞涨,生活十分艰难,社会心态是恐慌的。直到共产党统治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出台一系列政策,才逐渐扭转了负面的社会心态,形成社会大众对政府和社会的基本信心。

自然环境的影响。恶劣的自然环境会更容易让社会大众产生失望失落的社会心态,进而失去信心,不再相信局面可以被改变,不再相信自己都能力和社会的力量。因而变得谨慎,恐惧,担心,思想难以解放,眼界难以放开,行动缩手缩脚。社会大众倾向于对美的自然环境有基本的向往,并且这种向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更加迫切。如果政策不能够让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好,或者让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变得更糟糕,那么社会心态都容易生成更多危机。比如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政策,如果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势必会引起社会公愤。

政策环境影响社会心态例举

疫情政策。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在中国肆虐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政策,在起初的三年里,采取了极其严格的管控措施,有效保护了社会大众的安全,是极其不易的。

三年严格管控,从社会心态来看,总体上保障局社会心态的基本稳定,给人们带来更多安全感。但也带来人们对疫情的过度恐惧情绪,让很多人过分担忧,因而带来社会焦虑情绪。

2023春节前夕,国家决定实施乙类乙管,全面放开,不再频繁核酸,取消健康码,社会心态总体上也是稳定的,但是出现了短暂的负面心态,表现为吐槽专家不专业,吐槽决策太突然等情况。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候到社会心态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人们开始不再那么积极的戴口罩,开始更多地走进饭馆和景点,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整个社会对疫情的恐惧担心已经消失殆尽。

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可以看到政策和社会心态是相互影响、有所互动的。

生育政策。“计划生育”这个政策是有历史背景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心态也是有所互动的。当初由于资源相对匮乏,承载能力有限,人口增长过快,为了控制人口总量,国家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尽管很有成效,但仍遭受到了很多非议,至今不绝。当初的社会心态是难以接受控制生育的,尤其在相对落后地区,大众本难以接受,有些地方政策执行又有错位,导致社会不满。

后来放开二胎,相对原有政策好评如潮。到如今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政策上鼓励生育三胎,但却发现,整个社会的年轻人竟然出现了不愿意生孩子,甚至不愿意结婚的苗头。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社会心态的明显影响,不能说与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关系。

另一个角度,过去有所谓的“黑户”,解决不了户口问题,因而社会是有不满情绪的。现在也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没料到,关于非婚生子女的相关政策,如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深入的社会讨论。这些,都是社会心态对政府政策的关切。

网友在某公众号留言上关于非婚生子女问题的讨论

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没有哪一届政府不关注和解决就业问题。但在政策制定实施的过程中,社会心态仍然有一个鲜明的转变过程。

这里提供几个视角。

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其实农民工就业没有太大的问题,能找到工作,农民工也基本满意。但是由于企业(雇主)一方不能及时发工资,导致社会心态变了风向,成为了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后来国家明确了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相关政策,为务工人员讨薪,这才逐步化解这一问题,引导社会心态重新回到积极的一面。但至今这一问题仍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心态仍然存在变坏的风险和隐患。

还有一个视角是大学生就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生人数一年超过一年,媒体似乎每年都在说“史上最难就业年”。政府和社会为此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政策措施,开发和提供许多岗位,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社会心态来看,政府的作为,社会大众是拥护和认可的,并且形成了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是说,像“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这样的言论是不攻自破的,社会大众也不太会相信。这是政策引导社会心态趋好的一面。但从另外一面看,社会心态似乎也在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既然肯定能找到工作,那么先不急着找工作,或者一定要去找一个自认为更好的工作。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不就业、慢就业、坚持考研考公热度不减等社会现象。

再有一个视角是是对军人和退役军人的保障。过去也有相关的政策,但力度不够大,执行不到位。因而对于军人和退役军人群体来说,心态是有些失落的。现如今的政策更加注重对退役军人的安置,对军人荣誉的保障,这一下子激发出全社会拥军爱军,以军人为荣的社会心态。

土地政策。我们国家的土地政策,是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完善的,应该说是行之有效,并且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土地问题是个大问题,归谁所有,归谁使用,收益归谁,都需要政策来界定。每一个阶段的土地政策,都会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土地政策基本是稳定的。这是形成稳定社会心态的基础保障。不过,在此之上,未来的土地政策怎么执行,需要考虑社会心态的影响。尤其在农村地区,土地能否流转,怎么流转,如何分配,怎样继承……都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政策及其执行都必须合法合规、合情合理,这十分不容易。

税收政策。关于赋税过重的惨痛教训,中国古代历来皆有。即便是到了近代,也不免出现赋税过重的情况。名目多,课税重,是导致社会心态不佳直至崩溃的直接原因。农民起义,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对抗,恐怕多离不开税收过重的问题。赋税过重,对农民来说,是以死相逼。

过去我国农业也有很多赋税,比如茶叶税等许多名目。后来政府把税收重点放到了工业上来,取消了农业上的税项。这一政策,是非常有魄力和长远洞见的,非常了不起。在当时,人们交口称赞,甚至于说很多农民朋友是会含泪感恩的。整个社会心态在那个阶段为之一振,大幅向上提升,社会大众对政府的拥护也随之而来。

现阶段的税收政策,更多地关系到个人和工业方面的利益,因而更容易撩拨到个人和企业主的神经。比如个人所得税问题,个税起征点要不要提高,税率怎么设定和计算,企业所得税等涉及企业的税项如何征收,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据说有不少专家已经在住房上面谋划征税事宜,不知是否已经充分考虑到社会心态的影响。轻徭薄赋和收入分配是税收政策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应当充分照顾到各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

几点简要结论

谨慎制定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专家和民众等不同群体的意见,让社会心态有公开表达声音的机会,在公开交流对话中逐步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问题,而不是把社会心态忽略掉,或者甚至是压制社会心态出现在大众视线之中。

科学合理评估。制定好的政策措施,应当在正式实行前进行全方位评估,评估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评估它的风险点和利好点,评估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风险的可控制性。

执行要人性化。好的政策还要有好的执行。执行过度或者执行不到位,都会影响社会心态。有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妥,伤害了社会大众的情感;有些属于厚此薄彼,显失公平;有些属于滥用职权,乱用政策。老百姓最普通的话是,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政策执行一定要照顾到百姓的实际情况,有问题及时向上反馈,及时优化政策,就事论事妥当处理。

引导社会舆论。在网络发达的社会时代,民意都在网上聚集。政策好或不好,社会心态如何反应,都能在网络上找到轨迹。政府和社会可以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建构良好社会心态。但不宜采取过度的方式方法压制正常的社会舆论,要有胸怀人民的格局,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当然,对于恶势力、恶声音,也应强力干预,及时制止,避免扰乱社会心态。

培育社会心态。思想可以引领,心态可以培育。除了在人文、社会、自然等环境方面发力之外,还可以直接在社会心态培育上面入手。想方设法做一些面向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社会大众理解和自主化解自身情绪的能力,提升“心理自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