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扎克
让生活更简单的知识百科

不再屈从“暗示”人格分裂自作文始

更新时间:2023-12-04 13:00点击:

“笔者昨天在南京鼓楼区某小学看到这样的一篇作文:‘……那天,我在体育课上犯了错误,下课以后,老师把我带进了办公室。当时正好有几个老师在偷偷吸烟,于是这个老师说,有小孩在,别吸了,其他老师立刻掐灭了烟头……’这样的真实场景在孩子的作文里越来越多,小学生作文开始流行‘实话实说’。” 这是扬子晚报的一篇报道,看了真是感到欣慰。   几乎所有辅导过孩子作文的父母,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一看题目,就知道和孩子的生活感受不着边际,而且一眼就能看出老师判分的价值“导向”(譬如“我做过的一件好事”)。怎么办呢?结果往往是屈从老师的“暗示”,写出一堆套话和假话。这让我忧虑万分。古人云“文如其人”,就是讲文章往往是人品的折射,二者是有紧密联系的―――而说惯了假话的孩子,会不会变得“人如其文”呢?   再往深里想一下,觉得问题出在“教育思想”这个根子上。   教育,是社会人文传递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应该传递些什么呢?我认为,要向受教育者传递维持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因子”―――譬如诚实、守信用、守时、勇于承担个人责任、恪守公德法律、爱(父母、朋友、弱者、动物、自然)、坚持权利、拒绝出卖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教育的每一环节中,都要渗入“公民教育”的理念―――而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公民,才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不言而喻,受长期“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的教育中曾经充斥着“假大空”的东西,老师和学生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产生了严重的人格分裂,对社会的健康程度而言,再也没有比“假作真时真亦假”更大的损害了。事实上,公民教育如今在我国的学校和家庭里,仍是一个严重的缺项。   一个朋友曾向我抱怨:她的女儿在家里是“公主”,什么都不干,连洗双袜子都要用洗衣机。可在学校呢,她是“三好生”、少先队大队长,经常在学校打扫教室搞得灰头土脸才回家。朋友问她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判若两人,女儿理直气壮地说:“在学校当然要表现好啦!”毫无疑问,这个孩子在学校是受到高度评价的,然而孩子的素质因此提高了吗?我表示怀疑――一个极度功利化的行为背后,不可能有健全的道德动机。孩子的人格分裂了,这是公民教育的失败。   成功的公民教育,一定要立足于“真实”二字,一定不能追求表面形式和效果,而要看保持社会健康的基本伦常和规则,是否“内化”到了受教育者的潜意识里,形成了条件反射。   一位留学生在文章里写道,一次和美国朋友全家出去玩儿,上车后他如在国内一样没系安全带,结果,朋友4岁的小女儿指着他大叫:“你违法了!”近日一位中国部长撰文说,在欧洲某国游览上洗手间时,听到隔壁叮当作响,不知何故。走出洗手间时,有妇女请求他再进去看一下,说她的儿子进去很长时间没有出来。部长进去一看,一个7岁的小男孩正在满头大汗地修马桶,原来他小便后发现马桶坏了,但“规则”意识让他认为不冲洗是不能走的,于是开始力不从心地修起马桶来。部长因此大为感叹:遵守公共规则和道德的意识,竟在这样小的孩子心里扎了根!   我想,正是在上述“鸡毛小事”的条件反射中,最能反映出公民教育的成败得失。因此,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感受,就绝不仅是一种所谓“适合低年龄段”的教学方法,而应当贯穿在从小学直至博士教育的全过程中。如今,考试作弊成风、论文抄袭和“克隆”成瘾,说到底,不正是从小学学得的“不真实”开始的吗?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可以独立于公民教育而存在――每一种方法和评价,都是一粒种子,都会开花结果,长成以后是稻谷还是稗草,就看你播下的是什么了